close
上課不專心 原來是過動症
更新日期:
2011/05/03 04:11
記者傅潮標/專題報導
苗栗縣一名就讀國小二年級的男童,上課無法專心聽講,經常發呆或被外界事物轉移注意力,寫功課也缺乏組織能力,老是忘東忘西,視讀書為苦差事;母親帶他到醫院求診,原來是患有「注意力缺失合併過動症」,經過兩學期的輔導與治療,課業突飛猛進,已跟上學習進度。
苗栗縣後龍診所院長、復健科醫師陳泰安說,根據專家研究,估計約有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的兒童及少年可能患有此症,平均每個班級中,至少有一到二名這樣的學生,但症狀輕重不一,男孩約是女孩的三倍,約三分之一的孩子在青春期時,過動的症狀會逐漸消失。
病因主要是大腦的額葉及基底核部分,多巴胺神經傳導系統的活性發生障礙,也有研究報告指向遺傳造成,或因生產時腦部損傷、母親懷孕時可能服用藥物、抽菸、酗酒或幼兒期有腦傷、腦部病變等因素造成。
陳泰安說,「注意力缺失合併過動症」可分為注意力缺失型、過動與衝動型、複合型等三種類型。注意力缺失型的孩子,很難集中注意力,即使不斷地提醒或指責也無法改變,考試時因沒有看完問題就輕率作答,經常出錯,在老師及家長眼裡,是散漫的學生。
衝動型的孩子,未經老師許可就擅離座位、蹦蹦跳跳、不停擺動手腳、好奇多話,活動量非常大,情緒性起伏也比一般兒童頻繁及強烈;至於複合型,同時有前面兩種類型的症狀。
陳泰安說,「注意力缺失合併過動症」的孩子,常被錯怪調皮搗蛋、懶散,經過兒童精神科醫師或復健科醫師與家長、老師會談、評估確診後,除了接受醫師與治療師專業的心理、職能復健治療,還需要父母、老師的理解與協助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